顾以迁

且尽东风一杯酒,何须万里觅封侯。

【德宗X陆贽】馋离

德宗篇
元稹从没料到自己还能见着这样的场面,谏议大夫们乌泱泱地跪在延英殿之外,为首的阳城年纪不轻了,跪了这么长时间眼神都散了。问了内侍,说是递了牓子的,可显然皇帝是知道他们所为何来,干脆闭门不见只如往常召见裴延龄、俱文珍等人。
晚唐时节,莫说小小的谏议大夫,便是左右拾遗、补缺也常常是人不满任或以他职判事,早已不再拼死谏诤,如魏文贞公那样敢于直言的也是多年不曾听闻。像现在这样群臣力谏跪于延英殿外的情景更好似白日做梦。
元稹不敢多说什么,他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皇帝叫他来,他便也就陪着皇帝辩解经文罢了。那年的元稹正是十六七岁少年郎,明两经擢第,只觉胸中丘壑腹有诗书且待一展才干。只是辜负了他满肚子的《左传》、《尚书》,皇帝反倒更愿意听他说说《周易》或者作几首时令新诗。
坐在殿内的元稹显然心不在焉,这是犯了大忌的,好在皇帝也似乎有点心神不宁倒也没计较下头的年轻人神思恍惚。元稹觉着自己该说些什么,可又着实不知能说什么。
为陆大人说情?看看阳城就知道说了只怕轻则斥骂重则刑戮,况且力主此事的裴延龄正在君侧,他虽年纪尚轻也晓得好歹,是万万不敢得罪此人的。
裴延龄初时仍不忘撺掇皇帝杀了陆贽,也算是对殿外这些罔顾圣意挟命相逼的谏官一个震慑。
元稹暗道:这般手段狠毒,分明置皇帝于不义。
只是皇帝不置可否,裴延龄说了几句也不好再说便只能悻悻住口退了回去。
大臣们见皇帝显然心思不在议政上,不多时也就三三两两得相继告退了。只留德宗一人在正堂,偏偏又出不得门去。
德宗皇帝难得显得十分烦闷而挫败。
他不由悻悻想到,故而朕就是讨厌这帮外朝谏官。
可一转念想到陆贽,那把烧心火又让他坐立不安来回踱步起来。
真杀了陆贽?自然不能,正在气头上的话这会儿早就后悔了。可不杀?众人一跪,不杀他岂不是就范了?今儿有个阳城,明日有个阴城的,到时候个个都这样来跪,整个大明宫都不够他们跪的,朕这个皇帝还叫个皇帝么?
如今要面子的德宗当真是进退两难不由就有些埋怨起陆贽。
他自然是喜欢他的,这样聪明机敏行事老练的人没理由不喜欢,然而偏偏铁了心要当直臣,每每说话辄不中听却连皇帝的脸色都不看,气得皇帝每每都想让侍卫直接把他拖出去砍了。但凡肯说点软话,别说是中书舍人,门下侍中也给得。*
德宗往往想到这就恨不得把那眉目分明透着执拗的人抓来揍一顿才解气。可当真陆贽不在身边唠唠叨叨咄咄逼人了,又觉得更加不安。仓皇出奔之后,他几乎草诏拟文都离不开陆贽,有时候帐殿外都恨不得让陆贽替了那些卫士守着才好睡觉。宠命优渥的都能反了,外朝的大臣不是无能就是弄权,个个信不得,皇帝就肯待见身边陪着读读卜筮医术,吟风弄月的翰林学士们,尤其是他,陆贽。
皇帝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对陆贽太过了点,要说陆贽聪明,比他伶俐乖巧精通文墨的不是没有,要说正直,那些动辄谈起太宗皇帝的老臣个个都气节凛然,他陆贽何德何能仗着朕的宠信便没完没了的说些不中听的混账话!
更混账的是,他便是说了混账话,朕也没想罢他的官砍他的头。想到这里,皇帝的头更疼了。
弹劾陆贽的折子怕是文武官员人手一本都还有多,外朝是是非非官僚事繁,皇帝是有几千几万个不愿意他去判事的,可陆贽执意要去,哪怕是在工部里当个主事都行。
陆贽这么说的时候,德宗差点气笑了。
主事?可真潇洒,传出去人家还以为是皇帝舍不得给人官位,一个宠得上天的翰林待诏就只当个工部主事?*注
但陆贽很认真,似乎宁愿当个忙忙碌碌的小官也不肯呆在皇帝身边执掌敕令。可即便去了外朝,草拟诏令仍少不得他,自然还得两头跑。
普天之下想借着跟皇帝亲近的缘故谋身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偏有个陆贽倒像是怕皇帝不够生气似的,常常让皇帝在宣政殿拂袖而去。
望着趴在那不痛不痒说着,臣万死,臣不敢,臣惶恐,臣有罪的陆贽脸上分明没有惶恐动摇,只有视死如归,皇帝就恨不得干脆遂了他的心意一了百了。
可临到头,还是舍不得。
他丁母忧,闻知母亲未曾归葬乡梓,便派人着意护送,且让他继续任职。看到一向板着脸说教的他红着眼眶死死趴伏着不肯起身,心里就不觉叹了口气。
罢罢罢,知道这人受不得一点恩情。
翰林学士乃天子私臣,升谪荣辱仅需皇帝一念而已,外朝职官事涉朝堂,升迁诏令尚需中书拟写,门下审议批驳,尚书铨叙,种种程序便啰嗦不已。而如姜公辅、刘从一之类只多不少,陆贽的性子怕是要吃不知多少亏。
皇帝能育天下黎庶,有时候,他也是无计可施的。
偏偏他要护着的人却执意要趟进这泥潭,闯进这剑丛,半分不肯低头,像是要躲远了似的。所以说正直之人最麻烦,护不住又扔不得。
索性放了外任,他日写个请罪折子调回来就是。德宗如是想着。毕竟当日帮皇帝草拟的罪己诏可是令悍卒泪下的旷世奇文。
忠州别驾,忠州什么地方皇帝不知道,但他知道那里离长安很远,远的可以让陆贽离开那些权臣的视线。至于瘴疠却是毫无概念的。
陆贽来谢恩那天,皇帝没见他,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大概觉得迟早都会见,这会儿没心情吧。
可这一走,便死生不复相见。
陆贽刚走那年,皇帝更不爱看诏书,常常扔给俱文珍、裴延龄,看着差不多就拟了。他想,要是陆贽知道,肯定是要写个洋洋洒洒的折子痛斥一番的吧。
陆贽走的第二年,德宗听说忠州有瘴疠横行,他想,那人是死了还是真不回来了。
陆贽走的第三年,德宗想,大约是病了,连请罪奏折都不会写了。
陆贽走的第四年,忠州大治,陆贽撰《陆氏集验方》大利百姓。皇帝想,干得这么开心就继续干吧。

陆贽走的第五年,薛延赴任来请旨,皇帝忍不住托他宣慰一番,还写了封短笺泥了封给俱文珍让他交予薛延一同带去。只是皇帝不知道,俱文珍怕陆贽回朝又不便拆了信封,索性烧了。
……
陆贽走的第十年,皇帝崩。
他惦记的那个死心眼的人,不久就也随着他去了,只是他都不知道了。 陆贽篇
陆贽每天都会在书房内读书习字。他并不太花时间做这些,他总以为自己还是那个在京城里忙忙碌碌的陆学士,分不出半点闲心。可是他已经不是了。
毕竟是翰林学士出身,诗文策问无不精通,虽调任忠州以来并不著书言事,却也文述颇丰。平日里有上京的奏折都是自己替刺史誊写的,虽然这不是他的事儿。
不过他也知道,忠州刺史的寻常奏章也就只能到尚书省的案头为止,而忠州除却瘴疠贫苦,既无匪患又无政绩,着实没有闻达天听的可能。
除了《陆氏集验方》,然而这事的上奏陆贽却是不知道的。
虽身在忠州,陆贽仍时常关注天下之势,有时候忍不住写出一二见解,却也无人可劝了。他想,其实就是当年,也是没人肯听的。
陆宣公一生公忠体国鞠躬尽瘁,他不过,是怕负人。
雷霆雨露具是君恩,君恩浩荡以何为报?陆贽想,不过是尽忠尽心。方今多事之秋国家危殆,岂能苟全以避事。
陆贽想,能的,不过是去应付最不擅长应付的人,做自己最怕繁琐的事,说自己都觉得烦的话,只要是该做的,义不容辞。
知遇之恩岂能报之万一?即便被贬忠州,仍以人主为虑,方是为臣之道。
不知是不是不站在朝堂了,那些忍不住写下给君王的文书里,已少了许多尖锐砭骨。及至后来无可多言之时,甚至已像是日记一般,尽是琐碎州政,不像是进谏,倒像是唠家常。
大约,是知道这些信,永远不会有寄出去的一天了。
臣子心中不应有怨,怨则难以持身为正,怨则招祸于人主。陆贽不敢,也不愿。
那一年薛延来的时候,说是有陛下的旨意,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陆贽几乎有点抑制不住诧然的笑意。听完宣慰,仍是笑着,却分明淡了。
连薛延都觉得有些歉意,可皇帝旨意如此,自己也不能多说什么。
陆贽只是问了问朝堂境况,几次欲言又止,却也并没说什么。薛延想,也许问了,我也答不上。
而陆贽最后一次听到京里的消息,便只是一封简短的讣告,昭告天下,换了天地。
陆贽想,也许是再也没了天地。 

*注:六部也是分档次的,从武则天开始就基本定下来是吏户礼兵刑工,总的来说,兵部、吏部是前行,刑部、户部是中行,工部、礼部是后行。

评论(4)

热度(5)